子宮內膜搔刮術於試管嬰兒的應用

子宮內膜搔刮術是一種用於提高胚胎在體外受精後植入子宮的能力的技術。它涉及表面傷口子宮內膜,以提高子宮對胚胎的接受性。

 

為什麼要使用子宮內膜刮傷?

2005年,美國,澳大利亞,新西蘭和歐洲的輔助生殖技術週期數超過60萬,但其中只有̴30%成功。胚胎植入被認為是影響懷孕的最重要因素。

 

儘管轉移了優質胚胎並且沒有明確的原因導致他們缺乏成功,但是在幾次IVF失敗後未能懷孕的女性可以獲得子宮內膜刮傷。

 

儘管一些研究表明子宮內膜刮傷可能使懷孕的機率增加一倍,但關於其益處的確鑿科學證據和對潛在機制的了解是有限的。因此,醫學意見分歧,並且不支持其在首次接受IVF的患者中使用。

 

子宮內膜刮痧是如何起作用的?

子宮內膜是排列子宮內側的組織層。為了讓女性懷孕,胚胎必須附著在這個襯裡上(稱為植入)。植入失敗被認為是影響人類生育能力的主要因素,通常歸因於缺乏子宮接受性。

 

目前尚不清楚子宮內膜刮傷究竟是如何起作用的,但人們認為刮擦子宮內膜可能會引起炎症反應,類似於皮膚划痕。隨後的修復過程可以通過以下方式提高植入機會:

 

生長因子,激素和促炎細胞因子的釋放,使新形成的襯裡更容易接受植入胚胎

在嘗試植入時激活對製備子宮內膜很重要的基因,否則這些基因可能不會被打開。

 

已顯示對子宮內膜的機械破壞調節對植入重要因子的遺傳表達,包括層粘連蛋白α4,整聯蛋白α6,基質金屬蛋白酶1和glycodelin A.

 

子宮內膜刮傷是什麼時候進行的?

女性接受此手術的最佳時間是在IVF治療開始前的第二個週期中。

 

程序,流程

子宮內膜刮傷簡單,成本低,微創,僅需15-20分鐘。它是在門診預約時進行的,與從子宮內膜活檢中獲取樣本的方法相同。

 

將3mm寬的柔性導管插入子宮頸,進入子宮腔,然後前後移動並旋轉,以對子宮內膜造成一些破壞。

 

潛在的不利影響

通常,子宮內膜刮傷是一種安全的方法。它不需要麻醉。潛在的副作用包括:

 

輕度出血

腹部痙攣後短時間內

盆腔感染或子宮穿孔,極少數情況下

早孕中斷,特別是如果在月經週期的後半段進行

盆腔感染是由子宮頸感染擴散到子宮腔引起的。這可能在手術後10天內變得明顯。建議在子宮內膜刮傷前對女性進行衣原體篩查。

進行子宮內膜划痕的證據

動物研究表明,子宮內膜受傷的子宮內膜容受性增強。另一方面,人體試驗顯示出相互矛盾的結果。

 

這可能是由於研究人群,用於刮擦的裝置,損傷時間(黃體或卵泡期)和頻率的差異。這些因素中的每一個都可能影響植入嘗試的成功或失敗。

 

Cochrane對9項隨機試驗進行了回顧,其中包括1512例不明原因不孕症的女性,這表明整體受益於子宮內膜刮傷。然而,該評價還對所納入的研究提出了重大限制,並告誡不要從這些研究結果中得出可靠的結論。作者還強調了平衡可能的利益與潛在風險的重要性。需要更多的研究來確定子宮內膜刮傷是否顯著改善了IVF懷孕的機會。

 

寶醫師的立場: 三次以上植入良好胚胎未著床者可以考慮使用,但效果有限。心理安慰的層次居多。

 

醫學聖經等級的期刊新英格蘭期刊2019.01.24(今晨出刊)最新發表

 

試管嬰兒胚胎植入前子宮內膜搔刮的隨機試驗

 

背景

子宮內膜搔刮(使用管道活檢)是一種技術,用於促進胚胎植入並增加接受體外受精(IVF)的婦女懷孕的可能性。

 

摘要

 

方法

我們進行了一項實用,多中心,開放標籤,隨機,對照試驗。符合條件的婦女正在接受IVF(新鮮胚胎或冷凍胚胎移植),最近沒有接觸破壞性宮內儀器(例如,宮腔鏡檢查)。參與者以1:1的比例隨機分配到子宮內膜刮擦(通過胚胎移植週期之前的第3天和胚胎移植週期的第3天之間的管吸活組織檢查)或無干預。主要結果是活產。

 

結果

共有1364名婦女接受了隨機分組。實際分娩的頻率為子宮內膜搔刮組中690名女性中的180名(26.1%)和對照組中677名女性中的176名(26.1%)(校正比值比,1.00; 95%置信區間,0.78至1.27)。在持續懷孕,臨床懷孕,多胎妊娠,異位妊娠或流產率方面,組間差異無顯著差異。子宮內膜刮傷疼痛的中位數分數(0到10分,分數越高表示疼痛越嚴重)為3.5(四分位數範圍,1.9到6.0)。

 

結論

在接受體外受精(IVF)的婦女中,子宮內膜搔抓並沒有導致更高的活產率。

 

 

原文

 

ORIGINAL ARTICLE

A Randomized Trial of Endometrial Scratching before In Vitro Fertilization

  • Sarah Lensen, Ph.D.,
  • Diana Osavlyuk, M.Sc.,
  • Sarah Armstrong, M.B., Ch.B., M.R.C.O.G.,
  • Caroline Stadelmann, M.D.,
  • Aurélie Hennes, M.Sc.,
  • Emma Napier, B.Sc.,
  • Jack Wilkinson, Ph.D.,
  • Lynn Sadler, M.P.H.,
  • Devashana Gupta, C.R.E.I.,
  • Annika Strandell, M.D., Ph.D.,
  • Christina Bergh, M.D., Ph.D.,
  • Kugajeevan Vigneswaran, M.R.C.O.G., et al.

January 24, 2019
N Engl J Med 2019; 380:325-334
DOI: 10.1056/NEJMoa1808737

 

Abstract

BACKGROUND

Endometrial scratching (with the use of a pipelle biopsy) is a technique proposed to facilitate embryo implantation and increase the probability of pregnancy in women undergoing in vitro fertilization (IVF).

METHODS

We conducted a pragmatic, multicenter, open-label,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Eligible women were undergoing IVF (fresh-embryo or frozen-embryo transfer), with no recent exposure to disruptive intrauterine instrumentation (e.g., hysteroscopy). Participants were randomly assigned in a 1:1 ratio to either endometrial scratching (by pipelle biopsy between day 3 of the cycle preceding the embryo-transfer cycle and day 3 of the embryo-transfer cycle) or no intervention. The primary outcome was live birth.

RESULTS

A total of 1364 women underwent randomization. The frequency of live birth was 180 of 690 women (26.1%) in the endometrial-scratch group and 176 of 674 women (26.1%) in the control group (adjusted odds ratio, 1.00; 95% confidence interval, 0.78 to 1.27).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between-group differences in the rates of ongoing pregnancy, clinical pregnancy, multiple pregnancy, ectopic pregnancy, or miscarriage. The median score for pain from endometrial scratching (on a scale of 0 to 10, with higher scores indicating worse pain) was 3.5 (interquartile range, 1.9 to 6.0).

CONCLUSIONS

Endometrial scratching did not result in a higher rate of live birth than no intervention among women undergoing IVF. (Funded by the University of Auckland and others; PIP Australian New Zealand Clinical Trials Registry number,

 

 

過去大多說有效發表的文章,但論文設計多不嚴謹,以至以訛傳訛,本文為最權威的醫學聖經等級的期刊新英格蘭期刊2019.01.24(今晨出刊)最新發表。結論是

試管嬰兒胚胎植入前子宮內膜搔刮無法提高活產率

陳啟煌

學位: 國防醫學院醫學系畢業(1985/08 - 1992/07) 台北醫學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畢業 (2012) 現職: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婦產部不孕症科主任(2016.08~迄今) 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系婦產學科部定專任教授 (2015年2月起~迄今) 經歷: 三軍總醫院婦產部住院醫師(1994/08 - 1999/07) 三軍總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1999/08 - 2011/02) 中華民國駐查德共和國醫療團團長 (1999/08-2000/07) 美國Northwestern University試管嬰兒及人工生殖臨床研究員(2001/05~2002/04) 美國Johns Hopkins University生殖內分泌不孕症臨床研究員 (2001/04-2002/05) 國防醫學院婦產學科部定專任助理教授 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系婦產學科部定專任助理教授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婦產部不孕症科主任(2016.08~迄今) 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系婦產學科部定專任副教授 (2015年2月起~迄今) 國際生殖保存醫學會Newsletter, co-editor 任期一年 中國婦幼保健協會聘任陳啟煌為中國婦幼保健協會生育力保存專家委員會顧問,聘期五年 (2017/11迄今) 海峽兩岸醫藥衛生交流協會生殖醫學分會第壹屆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任期三年 (2018/06/08~迄今) 台灣生殖醫學會副秘書長 (2018/09~2020/08)